快眼看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4部分(第1页)

,大家都停了下来,静静地望着他,没有一个人说话,詹天佑也没有讲什么,向大家拱了拱手,走开了。

工人们钉道钉的声音在他的身后越来越响,他则继续向前察看着另一处工地。

这个春天,詹天佑身在铁路工地,但国家因中日之战引起的震荡始终没有让他平静过。

农历三月(公历四月)的京郊,春寒料峭,先是传来李鸿章作为全权大使出使日本进行议和的消息,接着又是李鸿章在日本被日本浪人刺伤的消息,接下来的事情令詹天佑更觉屈辱,获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内容时,他甚至气愤得几天吃饭都没有味道,但他不是一个善于发泄的人,身边没有人可以讨论,他就一个人默默地承受内心的煎熬。

有几次,谭菊珍看到他闷不作声,知道他心中有事,以为是为铁路上的事而烦心呢,她把文琮放到他手里,让他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缓解一下情绪。

两岁的文琮是不谙世事的,一到父亲手里,就要父亲带他去看铁路,有时正是傍晚时分,工人们都下班了,詹天佑就会让文琮到工地摸着铁轨玩耍。

这时候,顺容与文珖总是要跟在身边的,詹天佑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打发着苦闷的时光,谭菊珍则在房里准备晚餐。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京城朝野的一片激愤之声,《京报》关于公车上书的消息让詹天佑多少看到了一些国家振兴的希望。

全国各地到京城参加这年春天礼部举行的进士考试的举人们,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

《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各省举人纷纷上书反对,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

,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齐集都察院门前请官员代奏。

这代表了当时大清国的主流声音,詹天佑深感欣慰,尽管这次上书没有成功,但其对朝野的影响显然是积极的,也向国际显示,大清国的朝廷可欺,但百姓并不心服。

由于旧时举人赴京考试多坐官府提供的车马,人们又称举人为“公车”

,所以,这次京城举人们的上书就被称作公车上书。

詹天佑深知,这些等待发榜的举人们是冒着很大风险上书的,可以说是置个人前途不顾,为国家发声。

这比那些只顾自身官位而置国家利益于度外的官僚要高尚多少倍啊。

有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的知识分子在,大清国总是会有振兴的一天的。

铁路时代(1)

十九世纪中后期,铁路成为世界强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然而,作为东方大国的大清王朝,至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全国铁路只有四百六十公里,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

这时,詹天佑已经从事铁路工作七年了。

可见,当时在中国境内展修铁路之艰难。

甲午战争的失败又一次惊醒了中国人,务实求变的思想正成为社会的共识,反映在铁路建设方面,朝野各界人士都认识到修建铁路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各地开始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

1895年7月19日(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光绪皇帝颁发诏书,提出“力行实政”

,把“修铁路”

放在具体施政的第一位,朝野官员也纷纷上书奏请修筑铁路事宜,那些长期反对建造铁路的守旧官僚们再也不敢公开反对了,于是津卢(天津到卢沟桥)、卢汉(卢沟桥到汉口)、津镇(天津到江苏镇江)、粤汉(广州到武汉)、川汉(四川成都到湖北武汉)、关内外(奉天绥中中后所到沈阳、沟帮子到营口)等多条铁路线的修筑提上日程。

在这众多铁路中,津卢铁路的修筑最有条件,因为在早前六年李鸿章就提出过修建津通路(天津到通州),而且进行了勘测,此路又是连结天津与北京的纽带,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李鸿章因甲午战败被免去北洋大臣之职,入朝做了一个闲官。

一个叫王文韶的人做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6日,清政府成立津卢铁路局,任命顺天府尹胡燏棻为督办津卢铁路大臣,主持津卢铁路修筑事宜。

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及巨额赔款让清政府的国库与民间财力馈乏,无力筹款兴建铁路。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