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8部分(第1页)

贡来的大象,进入南京都得先住在象房村一带驯养,待到驯化好了,没什么野性才能进入皇宫内的“动物园”

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意万象更新。

每当皇家举行盛典或皇帝出巡,象群必定在仪仗队里,负责驮宝。

有时候还站立在御道左右,很壮观。

虽然它是皇家的宠物,但毕竟平民百姓还是有机会见到的,从石象雕刻得如此传神来看,石匠也不可能是凭空想象的。

要说粗心,也不太可能。

明孝陵神道上,跪着的石马前腿往后,后腿往前;石骆驼则前腿往前,后腿往后。

都完全符合它们的生理习性,可见雕刻的工匠很细心。

其实这和大象的一个生活习性有关,大象很少会跪下来。

因为它们的身体太庞大了,跪下来,腿都吃不消自身重量。

除非特殊情况大象才会跪下来,比如在泥坑里玩耍,或者*。

作为皇家宠物,百姓对大象本来就难得一见,更别说见到它的跪姿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看上去一切都解释通了,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泰国的一些画里,竟然与明孝陵石象姿态一样。

难道这个盛产大象的国家也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佛经里有个故事,说提婆达多和国王想消灭佛及僧众,请佛陀来宫里供奉,之后灌醉了500只大象,计划用醉象踩死他们。

佛陀和阿难率领500僧众向王官前进,到了半路,疯狂的大象冲出来,大家惊慌走避,然而大象到了佛陀及僧众跟前时,竟然安静下来。

而且,每一只大象都如五体投地般地跪下,温顺驯服。

这个特殊的姿势或许就是指“五体投地”

,为了显示佛陀的神通,而创造出现实中大象不可能做到的姿势。

究竟事实真相是怎么样的?是明代工匠难得见到大象跪姿,粗心犯下的错误; 还是工匠刻意制造佛教故事里的“五体投地”

?到了600年后的今天,这依然是个不解的谜。

明孝陵有没有被盗

皇家陵墓因为葬宝巨多,历来是盗墓贼们觊觎的目标,历代皇陵往往是十室九空,朱元璋的明孝陵究竟有没有被盗呢?很长一段时间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98年那群特殊的游客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庞大的孝陵地宫保存完好。

 这就奇怪了,明朝灭亡以后,明孝陵地面建筑在历次战火中毁坏殆尽,为何若大的地宫却安然无恙。

难道盗墓贼对朱元璋这个曾经是农民的皇帝格外手下留情?

事实上,600多年来,有很多盗墓者光顾了明孝陵,清嘉庆年间,更是曾有百余人乘夜色集体盗掘明孝陵,但是都没有成功。

 也就是说明孝陵被盗过但仍然保存完好。

是什么使得明孝陵能在数百年间屡屡躲过贼手?莫非是明太祖神灵大显,吓跑了那些贼子?还是地宫里暗藏了些杀人于无形的机关,挡住了盗匪的入侵?根据曾主持明孝陵申遗工作的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教授贺云翱的深入研究,认为明孝陵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

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

有些皇陵是从上往下扒开一个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但明孝陵却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

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是十分坚固。

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不可能成功。

横穴式设计使得墓道成了盗墓贼的唯一通道。

为了隐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费尽心机。

孝陵的墓道并不处于南北中轴线上的正中间,而是偏向了东南一边,这种一反常规的设计使得许多盗墓贼无功而返。

除此之外,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铺设了厚厚一层圆润的鹅卵石。

一方面便于雨水迅速渗透到宝顶排水设施中流出去,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样也是重要的防盗措施。

这类似于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

另外,离南京城近也是明孝陵躲过贼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城里立即会知道,这使得盗掘活动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