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译本序(第1页)

赫尔曼·黑塞说过:“要叙述我的故事,得从遥远的过去说起,如果可能,我还要追溯得更远,直到我孩提时代的最初岁月,以及我远祖的生平。”

1黑塞常沉湎于青少年时代的回忆中,追思往昔,用尽全力描绘消逝了的欢乐、悲切、迷惘和烦恼,以及热烈的企求和憧憬。

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常带有自传色彩。

当然,他的回忆不仅停留在对过去的冷静观察,而是一种自我表现、自我分析,他这种探究内心自我的作品意境在德语文学中是出类拔萃的。

一八七七年七月二日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施瓦本地区卡尔夫镇的一个基督教新教牧师家庭。

父亲和外祖父都是虔诚的传教士,母亲的文化修养也较高。

黑塞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兴趣广泛,酷爱写作绘画。

一八九年他被送进哥平根的拉丁文学校学习,准备参加符腾堡州一年一度的“邦试”

一八九一年六月他顺利地通过“邦试”

,进入毛尔布隆神学校学习,子承父业。

但是,他立志要做个诗人,不久便辍学离校,进工厂当学徒,也曾做过书店的伙计。

从一八九五年起埋头研究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学。

歌德、席勒和诺伐里斯等人的作品开阔了他的眼界,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他终于执笔作文,一九〇四年成为专业作家。

是年,与玛利亚结婚,婚后移居巴登湖畔,埋首写作。

他厌倦资产阶级的都市文明,一九一一年结束幽居生活后到印度旅行,了解、熟悉东方世界。

回国后移居瑞士伯尔尼。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投入争取和平的运动,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在《新苏黎世报》上撰文呼吁人道和理性,因而遭到诽谤,精神压抑。

一九二三年加入瑞士籍,此后一直定居在瑞士南部的蒙太格诺拉村,一九六二年因脑溢血病逝,葬于罗加诺湖畔的教堂墓地。

黑塞是位多产作家。

作品有小说、诗歌、杂文等,但以长篇小说为主。

其作品常流露出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充满着对自然和人类的爱。

他叙述自己的感受,抒发心灵的孤独,描述年轻人的彷徨苦闷,反映生活现实,揭露社会积弊,诸如他的自传体小说《彼得·卡门青特》、《在轮下》;以探求心灵解脱、内心自我追求为主题的《德米安》、《荒原狼》以及试图在宗教哲学思想中寻求精神上的理想世界的《玻璃球游戏》等等,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他对德语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

曾获歌德文学奖,冯塔纳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一九四六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黑塞的母亲玛利亚·贡特尔的回忆,作家的写作活动始于一八八四年,七岁的黑塞就写了一些短诗,一八八六年五六月间写过一首无题诗,一八九二年五月,当他离开毛尔布隆神学校之前写了一首回忆他因逃学而受处分的诗,题为《禁闭室》,到一八九五年秋,作家写了九十多首诗,但一首也未发表。

黑塞的成名作是一九四年发表的小说《彼得·卡门青特》。

小说主人公彼得·卡门青特是农家子弟,天赋很高又耽于幻想,在神父和乡亲们劝说下,父母设法把他送进学校,他念完大学便厕身上层社会。

这期间他经受种种挫折,最终认识到他一心寻求的美、爱情和友谊只不过是种徒劳。

冷酷、虚伪的上层社会使他懂得“现代文明”

的实质,发觉自己在这种社会中永远是个陌路人,然后心情沉重地返回久别的故土,在纯朴的人民和大自然中去寻求温暖、亲切和真正的生活。

卡门青特的道路正是黑塞的艰辛历程,卡门青特也正是黑塞的身影。

《彼得·卡门青特》发表之后,一九六年《在轮下》问世。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